吳宗文牧師:「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已刊於年廿八《明報》「談天說道」版)
吳宗文牧師
南亞海嘯之後,循例像過往許多大事發生後,便會有很多預言家出現,對號入座地宣稱早已算出此時或此地必有大災劫。早一陣子,有香港名流和演藝界十分追捧的泰國白龍王宣稱,今年歲晚香港人不宜外出,因有另一大災劫會出現。經互聯網傳播消息,輿論界曾引起一番哄動。後傳媒追訪其他星相家及白龍王本人,才澄清這只規限於一些屬土人仕,只有他們在除夕晚上才不宜外出。另外,又有台灣新進西洋占星家瑪法達,宣稱曾準確預測南亞災難,並宣稱今年將繼續會有災難在亞洲區發生。這些紛紜眾說,都令人惶恐,不知所措。究竟命理學能否準確地推算禍福吉凶?人又該如何在一個天災人禍頻仍的世代自處呢?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作如下回應:
第一,命理推算確有其自圓其說的運作方法。但這並不屬於科學,也不是基於証據或能夠驗証的知識,乃是一種基於粗略統計或想象聯系的玄學。既說玄學,表示它永遠不能成為科學。原因是其研究的對象-命運-不屬科學研究範圍;特別是「命運」本身的性質和涉及的判斷,是科學所無從驗証的。從純粹科學主義立場來說,命理學的問題是「假」問題(例如說某人的命很「苦」,這種生存感受既非物質,也不能數量化,是故難以檢定);從較闊的經驗主義立場,亦只能說命理學的問題是超乎驗証的(例如說屬雞的人與屬牛的人相合,與屬狗的人則相剋,這也難有必然的因果聯繫)。
命理學當然有其範疇和運算方式。它所用的基本概念包括-「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劫數難逃」及「五音納吉」等,都預設了一種「偽科學」(Pseudo-science)的「術數」宇宙觀:當中蘊涵了「感生受氣」、「天人相應」及「命中注定」等命理信念。所謂「偽科學」是指似科學而非科學的物理性質用詞;而「術數」則指以數字象徵禍福吉凶的神秘聯繫模式。基於這些預設和上述一切運作概念,整個命理學的知識系統便被發展出來。命理學占算時,似乎十分嚴謹精確,依據一定的法則,但當接納其因果聯繫和價值判斷時,便已陷入其預設的世界觀。
然而無論這套知識的推算是如何精緻、嚴密或複雜,但與問卜對象本身的具體處境又如何相應呢?這就是所謂「靈驗」問題。「靈驗或應驗」是一種心理狀況,求問者或代卜者本身覺得推算的預言在其心靈結構的意義系統中感到相符合或產生聯系。這種相應感覺並非產生自客觀和絕對的因果關聯;也不是科學言說可以解釋的。例如:在唐餐館飯後拿到一塊Fortune Cookie,內中有一張今日運程的紙條說:「今天會有一個特別的人,為你做一件特別的事。」於是在這個預言的心理提示底下,你便會在今天論百論千擦肩而過的人群中,捕捉一個應驗時機;又或事後,回溯某一事件是與預言相應的。
第二,《太上感應篇》中有一句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招。」以道教積善派的說法,禍與福都沒有特定的門路,只有的是人自己修心養性,為自己積福;或因自我性格缺憾,招惹禍害而已。又說:「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寄。」意思是指禍福乃難分難捨,禍裡潛伏著福,福裡又隱含著禍。其實,原始道家哲理正糾正了民間道教祈福禳災之說法。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狗。」意思是說上天那裡會有空管到人間禍福這些瑣碎事情。禍福既然連綿不斷,互相倚寄,那麼不去理會它,順其自然,既來則安之,反而能心安理得。儒家則強調以德立命,因此在他們的立場看來,若然做人行得正,站得正,對得起天理,通得過良知,那麼禍便能避,福也自然來。然而基督教進一步提到以行善來轉化逆境:「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12,14,21)。
第三,「好的唔靈,醜的靈。」這句話雖然通俗簡單,但背後其實也有一番道理。人生一般而言,都是愉快或平凡的經歷較多,不愉快或痛苦經歷較少,因此,人對苦難的體驗會特別敏感。若然預知吉凶,心理上為了迴避,那種對號入座的主觀應驗心態便會特別強。所以災禍感覺的預言,常會不幸言中。但聖經提到禍患雖是偶然,仍可藉信仰來釋放重負:「禍患原不是從土中出來;患難也不是從地裡發生。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至於我,我必仰望神,把我的事情託付他」(伯5:6/8)。
第四,許冠傑的流行曲裡,有一首歌說到「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歌詞反映出「命中註定、順應自然」的人生態度。其實從比較合理的角度來解釋,「命」是指人先天的潛能和性格;「運」則指人後天的際遇和關係。交會起來,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人生網絡。但從生命的連續性來看,有時那個是「因」,那個是「果」;那個是「福」,那個是「禍」,很難說清楚。聖經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傳3:1/羅12:3)。人生必須接受「命」的局限性和「運」的偶遇性,那麼做人便快樂得多,不會「船頭驚鬼,船尾驚賊。」
第五,「信則有,不信則無。」人類的心靈結構十分微妙,從我們觀察事物發生的觀注點,以致我們如何去解釋背後的原因,都決斷於我們內心的價值系統和意義系統,這便是我們的信仰。當人接受了一種宿命論的立場,或因尋求一個簡捷的解釋,而陷落於一個滿天神佛而且相信輪迴報應的世界觀時,便會影響其主觀感受世界內對事情的聯繫和判斷。對於相信命理和不經批判地接受其背後預設世界觀的人,便會凡事尋求趨吉避凶,想像地去聯繫(例如:最近病倒,是否因為對面動土引致等說法)。但對於相信上天是公平、命運是平衡的人而言,禍福只不過是人生旅程中之起伏;那麼生活的意義,便是欣然地去體會和品嘗人生經歷中的不同形態,使之成為自己生命經驗的一部份。
第六,也有人將命理聯繫到靈界的鬥爭。的確有人希望藉神靈庇祐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在多神信仰系統中,這種說法不能自圓其說。當一個人祈求神靈介入早已注定或已是平衡報應的命運時,所求免去的禍或希望得到的福,怎知沒有另一靈界對立力量,守護著而不允許改變呢?例如阿拉伯的《天方夜譚》(即《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當神燈易主,魔力強大的油燈精靈要對阿拉丁施予咒詛及奪回福份時,法力較弱的指環精靈此時要護主也無能為力。但若轉到一神信仰,禍福最終源頭全在神手中,雖有魔鬼施予攻擊,但神仍有能力保守和賜福(聖經中的約伯便是例子)。
聖經說:「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申30:19)。儒家主張「福德由人」,鼓勵要「盡人事以應天命」,其觀點與基督教相?合。造物主恐怕人行事悖乎天性,故頒佈律例誡命,叫人思念言行均有所指引。孟子也說「追求天爵」(道德),「人爵從之」(福祿)。因此,人若能相信神,領受賜下的聖靈,便能跟從聖靈的心意,行體貼聖靈的事。因為「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8:5-6)。生活若有神同在及幫助,不管有什麼禍福吉凶,仍能一無所懼並處之泰然。
<< Home